学习“四史”之中国留学生发展史(一)

浏览:197作者:凯撒斯劳滕智能制造学院2020/08/14 11:22

如今,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青少年走出国门,前往世界各地留学。参加本次社会实践的我们也将在不久走出国门。随着阅历的不断丰富,我深深感受到广大身在海外的华人,热爱自己的祖国,无不心系祖国的建设和发展。毕竟,早在160多年前,就有一个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就是被誉为留学生之父的容闳,中国的第一个“海归”。

容闳1828年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南屏村。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寒,无钱供他上学。7岁那年,他的父亲把他送到澳门附设于伦敦妇女会的马礼逊纪念学校读书,因为这个学校学杂费是全免的。学校的校长是一名德国传教士的夫人。

后来,美国教育家勃朗牧师来到澳门,接手马礼逊学校。1847年初勃朗回美国时,带了容闳等3个中国学生同去,进入马萨诸塞州的孟松城学校就读,这是一所大学预备学校。

三年后,容闳在慈善组织的资助下进入耶鲁大学。大学4年,容闳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文学士学位。

就这样,容闳成为耶鲁大学历史上第一个中国毕业生.1855年,容闳怀着报效祖国的愿望回国了。可是回国之初他并没有得到重用,尽管他有着美国顶级大学的文凭,然而,当时封建制度下的中国,认的只是科举功名。受到冷遇的容闳开始曾在广州美国公使馆任书记员,后来又在香港高等审判厅任译员。


第二年他前往上海,谋得海关翻译处的职务。可是当他听说,凡是中国翻译绝不可能有升迁至总税务司的希望,便毅然辞职而去。后来又进入上海宝顺洋行经营丝茶生意......可见早期的留学生道路崎岖,在旧的制度体制下很难达到救国报国的目的。

不过他最为关心和憧憬的事情却是实现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让更多的青少年出国留学,接受西方先进的理念和科学技术,从而推动实现国家的近代化。这也为后来一大批海归赤子报效祖国埋下了伏笔。本篇文章将为大家介绍两位在国外深造过的开国元勋

——朱德和周恩来。


朱德(1886121-197676日),字玉阶,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朱德曾留学于德国哥廷根大学,进修社会学和哲学。1925年年内返回柏林,当选为中国国民党驻德支部执行委员,因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两次被德国政府逮捕,并被驱逐出境。19257月到苏联学习军事。1926年夏回国,受中共中央派遣到四川军队中进行革命工作。1927年初到江西南昌创办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培训革命军事干部。

1922年春,唐继尧不听孙中山的劝阻,拉拢在两广的滇军从桂林出发打回云南。在云南的滇军总司令顾品珍,率兵抵抗,不幸中弹身亡。3月中问,唐继尧下令追捕云南宪兵司令兼云南警察厅长朱德等人。朱德已十分厌恶军阀混战,决心脱离军阀混战的泥潭,同金铸九、唐沸川、谭佑斋、刘晓岚一行五人离开昆明。朱德回到四川南溪与孙炳文相约决定出国留学,寻找新的救国之路。 朱德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进修社会学和哲学,在那里留下了革命足迹。 初到德国,语言成了朱德遇到的最大困难,既无法同德国人会话,又无法阅读德文书报,而马克思等人的著作又多是德文版的。于是,他花了半年的时间呆在柏林,潜心学习德文。他买了柏林的地图,开始在柏林市区旅行,沿途参观博物馆、学校、画廊、啤酒馆、餐馆或是工厂甚至教堂,也访问当地的议会,游览公园,走访普通人的家庭。他还看被邓演达称为是“一个叫贝多芬的人发明的噪音”的歌剧,听音乐会。几个月后,他不仅能进行日常的交流,还能借助德文字典阅读书籍。




19235月,朱德从柏林迁居到哥廷根。朱德和孙炳文受到哥廷根中国留德学生会的欢迎。留德学生会的会长魏嗣銮与朱德、孙炳文是同乡,所以格外亲切、热情。以后,朱德就在魏嗣銮的帮助下,继续学习德文。

在这时期,他总是带着一种军事的眼光看问题,一到了陌生的环境总是想这里要是打起仗来应该怎样布置,然后就在脑海中开始布置起来。

在哥廷根朱德住在文德路88号。房子的主人是一位男爵,也是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将军。朱德为了深入了解世界近代战争,买了许多德文的军事书籍,其中有一套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的报纸汇编。朱德在文德路男爵家里住了五个月,生平第一次以小时计费的方式请那位男爵为他辅导,并请他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典型战例,研究其战略战术。



这年夏天,朱德参观了有20万人参加的红色前线战士同盟检阅式、野营训练和巷战演习,他说:这是一人民武装的一次演习,一量革命需要他们拿起武器,这就是一支强大的工人阶级军队。看来,革命要取得成功,要有人民的军队,还要有人民的支持。

在一战曾经的战场,朱德潜心研究了世界近代战争的军事史,从中吸取精华,这是他的军事才华迅速集聚的一个时期。在国外的学习经历为朱德今后作为人民军队的最高统帅指挥全军作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电话:+0086-21-38221208

邮箱:guozy@sdju.edu.cn

中德智能制造学院

Copyright ©2016-2018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