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校园欺凌,共筑和谐校园

浏览:271作者:凯撒斯劳滕智能制造学院2020/12/23 12:38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官网20191211日消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每年11月的首个星期四为“反对校园暴力和欺凌国际日”。UNESCO强调任何形式的校园暴力行为都是对青少年受教育权利和健康生活的侵害,呼吁各方共同采取措施、加强合作,反对和消除校园暴力、欺凌、网络暴力等行为。
    UNESCO
教育助理总干事斯特凡尼娅·贾尼尼(StefaniaGiannini)表示:

确立‘反对校园暴力和欺凌国际日’,意味着我们在预防和消除校园暴力和欺凌,以及网络暴力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我们需要强有力的政策引导、共同合作、数据支撑,需要对教师进行培训,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现在需要动员各方的力量,共同抵制不断发生的校园暴力。”




获得校园安全和人身平安是大家共同的愿望。然而近年来,不断在各地学校发生的校园暴力一次又一次将校园欺凌事件推上热点话题,得到了众多媒体的关注。那么,对于校园欺凌,我们是否真的无能为力?我们该如何正确应对校园欺凌事件呢?



一、什么是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是指在校园内外学生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和心理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校园暴力分为单人实施的暴力,少数人数暴力,和多人实施暴力。实施环境地区多为校园周边或僻静处。发生在学校校园、学生上学或放学以及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一定程度的侵害行为,都算作校园欺凌(暴力)


二、校园欺凌的主要表现

  1. 肢体欺凌

推撞、拳打脚踢以及抢夺财物等。这是容易察觉欺凌形式。


  1. 言语欺凌

当众嘲笑、辱骂以及替别人取侮辱性绰号等。贬义评论受害者的体貌、性取向、宗教、种族、收入水平、国籍、家人或其他。这些是不容易察觉的欺凌形式。


  1. 社交欺凌。

孤立、杯葛以及令其身边没有朋友等。这是不容易察觉的欺凌形式。


  1. 网络欺凌。

在网络发表对受害者不利的网络言论、曝光隐私以及对受害者的照片进行恶搞等。这是容易察觉欺凌形式。



近期上映的一部电影《年少的你》,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8.3分。这部作品反映出了校园暴力给人们带来的伤害,亦反映出在惩治校园暴力者时往往缺少证据、校园欺凌对人内心的伤害巨大等现实问题。该片把校园霸凌问题带入了公众视野,同时也很好地诠释了我们该如何预防校园欺凌,从而更好地保护自己。




三、校园欺凌的主要原因

1.个性张扬中的偏狭、自私与冷酷 

有少数家庭与工作难以两全的家长通过物质或其他途径来补偿孩子所缺失的爱,而这却被演化成了一种放纵——文化课学习之外的放纵。由于无人纠正,孩子个性中的大多弱点被淡化忽视,许多违反行为规范的举动被认可甚至纵容。这些小错的点滴积累,慢慢造就了孩子个性中的偏狭、自私与冷酷,使得孩子在处理问题时不能通过理性和规范来约束自身行为,而是率性而为、不顾后果。
正是这种极端的个人中心思想,养成了孩子惟我独尊的畸形心态,形成了遇事只考虑自身利益、漠视他人存在的偏狭性格。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了外界的侵犯,他们就立刻会采取一些极端行为来进行反击,其中就不乏通过伤害对方身体甚至性命来发泄自身愤怒的残忍行为。


2.万千宠爱集一身的价值取向错觉

随着溺爱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家庭织就了一张厚重而温柔的网,人为地割裂了作为个体的孩子与整个社会的有机交融,使得孩子的活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被局限在这要风有风要雨得雨的狭隘范围内。孩子的要求,无论对错,多数情况下,总会获得家长的满足。于是,一切的付出都开始扭曲了,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支出。

当孩子的心中充斥了自我中心的思想意识之后,他的价值取向也就滑入了错觉的泥淖中。养成了他不能承受任何轻视嘲弄,更不能承受肉体和精神伤害的脆弱人格。而一旦这种伤害成为事实之后,他们总会无法应对,只好躲避退让,最终成为忍气吞声的被伤害者;或是恼羞成怒,愤然出击,选择他们认为最好的“江湖”方法来解决问题。


3.教育惩戒功能丧失后的放纵
从事阳光下最伟大的事业的教师,时常被定格成了一种“禽兽”。所以,绝大多数学校再不敢轻易地处分任何一个学生,哪怕这个学生已经无恶不作。失去了必要惩戒功能后的校园,使一些原先收敛的恶行敢于被公开表现,这些“校园病毒”又相互感染,使得原本健康的校园文化肌体上开始出现块块腐烂的肌肉。 
惩戒功能的丧失,催动了畸形心理的自由萌发,使得丑陋的行为都变得无所畏惧;而学校能采用的,仅仅只是说服教育。


4.对强权政治、黑恶势力、暴力游戏与灰色文学的认同与膜拜

相对于书本的说教,游戏和影视文学以其鲜明生动的形象特征,在更宽广的思想空间上影响了青少年的道德和价值评判标准。暴力游戏的快意杀戮,港台影视的黑社会“英雄”,在青少年心底播种下根深蒂固的、对邪恶的认同和膜拜。 

这种建立在非理性基础上的认同和膜拜,被部分“问题少年”内化,成为了他们处世的准则,使得他们在待人接物等多方面都体现出一种对主流社会的反叛和仇视。因为反叛,他们便只想依照自己的规矩行事;因为仇视,他们便采用极端的手段来对待他人。



四、如何共同应对校园欺凌

李克强总理指出:“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为每一个孩子营造一个没有恐惧、充满希望的校园环境,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对于我们自身而言,要勇于拒绝校园欺凌暴力伤害事件。在受到校园暴力侵害时,要勇于向学校、老师和家长报告,必要时拨打110报警;要加强法律知识学习,积极阅读法律书籍,增强法律意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要拒绝与校外不良青年交往;要增强友爱互助意识,积极团结同学,热情帮助同学,增强应对困难、对抗邪恶的勇气,形成抵制校园暴力的合力;要积极与家长、老师交流沟通;要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加强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磨炼意志,陶冶情操,立志成为新时期好青年。




来源 :心理协会


电话:+0086-21-38221208

邮箱:guozy@sdju.edu.cn

中德智能制造学院

Copyright ©2016-2018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