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跨文化经验和“中国能力”—对话阿福

浏览:80作者:2021/10/16 01:30

凯撒斯劳滕智能制造学院(以下简称凯劳学院)一直致力于培养专业知识精、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将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为进一步促进凯劳学生加强全球化理解、获取文化多样性知识和拓宽国际视野,凯劳学院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平台,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国际交流活动。2021年10月14日18:30,凯劳学院组织中德专业学生在德泰书院、学院楼教室等地参与线上《对话阿福:跨文化经验与“中国能力”》主题沙龙。

此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及DAAD德国学术交流中心主办,邀请了活跃在中德文化交流一线的Tomas Derksn (中文名阿福),探讨“跨文化经验与‘中国能力’”。阿福作为自媒体人,作家,多语言主持人,活跃于国内外不同的媒体平台,用视频着记录他对的生活感悟,解读着中德之间的文化异同及社会现象。

阿福在对话过程中鼓励大学生敢于跨出第一步,不管在处在哪个领域,跨出第一步是关键,敢于“走出去”才能获得更多,比如在中国生活的经历,让自己在知识与理解方面学习到了更加多样性的文化知识,对全球化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关于出国留学,阿福认为“走出去”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丰富自身的思维模式,也能收获更多的机会,面对文化差异时,应该以包容、学习的心态去接受不同文化,同时更要坚持真实的自己,尊重他人、保持自信。关于学习德语方面,阿福认为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就是张开嘴,大胆说,与人沟通,不管是电梯里的Plausch还是正式场合的Rede,都是可以提升自己的小练习。阿福也提到了自己乐观的生活态度,正如一句德国谚语说的:Wie man in den Wald hineinruft, so schallt es heraus,你如何对待这个世界,世界就会给予你相应的回报。

此次讲座虽然是线上,但是轻松的氛围却让同学们感受到了面对面的距离,通过线上互动的方式进行答疑解惑,同学们反响强烈,收获满满。

说是对话,其实在刚开始的时候更像是访谈,三人一桌的布局既体现北大教授和阿福的亲近和氛围的温馨,又不显局促,仿佛一切就发生在街角的咖啡馆。整场对话以目前国际上的中德关系着手,作为一名德语学习者,没有什么比看到两国关系日益紧密更欣慰的了。国际交流固然重要,我们学生当然也要把握机会拓宽知识面。当话筒交到他手上时,阿福竟然拉起了家常,来中国的契机,和莉萍谈恋爱的往事,在饭桌上因双方家庭文化差异而尴尬的场景,减肥的困难以及做自媒体的挫折和喜悦,让本以为无聊的我倍感惊喜。期待有一天能用德语和可爱的阿福交流。

——中德2121薛圣君

近年来,阿福积极投身两国文化交流社会活动中,还曾写信给德国总理默克尔女士,提倡德国向中国的无现金移动支付学习。用实际行动以“中德文化交流友人”和“中国女婿”的身份为中德友好的进程尽一份绵力。

总结学习德语建议:

一门语言就是一种文化。掌握一门外语,就必须融入新的文化与社会,就必须运用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语言能力;开始的时候必须学好每个字母的发音,同时学好两个及以上字母组合的发音(音节词);凭语感学习,学习语言不仅需要朗读、交谈及书写,为了能感受到语言的音乐美,还需要多听;掌握使用一词多义的用法,尝试着用外语去思考,而不要把母语翻译成外语;词汇应该联系在一起学习。例如,关联动词,名词化,复数,固定词组,比较级,搭配定语,第二格,合成词,同义词等,形成自己的字典。

——中德2122黄旖麟

(凯劳学院 袁航)


电话:+0086-21-38221208

邮箱:guozy@sdju.edu.cn

中德智能制造学院

Copyright ©2016-2018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