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1月4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来华正式访问的德国总理朔尔茨,两国领导人进行了友好交谈。朔尔茨总理此次访华,创下多个“首次”和“第一”:朔尔茨任内首次对中国的正式访问;党的二十大闭幕后首位访华的西方大国领导人;三年来第一个访华的欧盟国家领导人。时逢中德建交50周年,朔尔茨总理访华,在受到广泛关注的同时,有力推进了中德两国关系行稳致远,并将对中欧关系起到良好的稳定、信心和示范作用。
自1974年中国首次向德国派遣留学生以来,截至2021年底,在德中国留学生和学者总数为5.1万人;2020—2021学年,在华德国留学生共计1907人。2002年4月,两国签订《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等值的协定》。德国是中国最大的职教合作伙伴。中德合作在德先后建立19所孔子学院和6所孔子课堂。2013年至2014年,两国在对方国家互办语言年。2017年5月,中德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启动并举行首次会议。2019年6月,孙春兰副总理赴德国出席中德职教创新对话论坛。回溯中德两国在教育领域友好合作交流的历史,我们相信,以此次朔尔茨总理访华为契机,未来中德两国教育合作交流的广度、深度以及联合培养人才的质量、水平一定会有新的突破。
上海电机学院与德国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可以追溯到2002年。作为一所应用技术型大学,学校与德国凯撒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合作紧密而富有成效。经过近20年的了解、熟悉与磨合,2021年5月,教育部批复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上海电机学院凯撒斯劳智能制造学院应运而生,并制定了未来建成“中德智能制造人才聚集区、国际化产教融合示范区以及中德合作交流引领区”的宏伟目标。今年9月,学校开展了庆祝中德建交50周年文化周活动,挂牌成立德国研究中心,主动承担服务临港新片区国际智能制造中心的建设任务,努力营造良好的中德教育合作与人文交流氛围。对于本次朔尔茨总理访华,学院师生给予了极大关注,特别是在会谈中习近平主席关于“双方要继续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在拓展传统领域合作潜力的同时,激活新能源、人工智能、数字化等领域合作活力”的讲话,对于学院培养通晓国际规则的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给师生们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上海电机学院凯撒斯劳滕智能制造学院院长刘军表示:“德国总理朔尔茨是党的二十大后首位访华的西方国家领导人,他的访问对中德高校之间持续保持友好交往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德国是世界公认的制造强国,其校企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对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很好的学习和借鉴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设教育强国,要加强人才国际交流。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为建设一流中德合作办学机构努力奋斗。”
上海电机学院特聘研究员、凯撒斯劳滕智能制造学院前任德方院长凯茜女士表示,德国总理朔尔茨访华是在庆祝中德建交50周年后不久,朔尔茨总理与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对于中德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相互合作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中德高校间合作尤其如此。如果把中德高校间的合作交流比作一棵大树,双方签署的友好合作协议就是树的根基,而与合作项目相关的人才培养、师资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举措就好比树干、树枝和树叶,教师如同园丁,培养的学生就是累累硕果。凯撒斯劳滕智能制造学院要深入研究和借鉴德国合作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把实践导向落到实处,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学院德语教学中心主任郭正毅老师认为,中外合作办学学院的同学在学好专业课程同时,要拓展国际视野,更多关注中德关系的发展,积极参加与德国高校的合作交流,为中德关系行稳致远添砖加瓦。学院专业教学中心主任、青年博士柯磊副教授表示,高等教育合作是中德两国紧密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德高校应加强相互之间的认知研究与学术合作,面对疫情挑战,为两国青年学生提供更多在线教学内容,满足他们国际学习的愿望,增强他们的国际认知和学习能力。
作为两国高校友好交流合作的受益者,凯撒斯劳滕智能制造学院的同学们也对朔尔茨总理访华给予了热切关注。中德2023班石玺宝已顺利完成大一大二的学业并通过德语B2语言水平测试,目前正在为赴德攻读本科双学位做积极准备。他说,“朔尔茨总理访华标志着中德合作迈上新台阶。学校和学院举办的庆祝中德建交五十周年文化周活动使我更加期待未来的留学生活。作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会认真学习德国先进制造业技术,努力拓展国际视野,传播好中国文化,为中德合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德2121刘文华也表示,中德两国的友好关系与务实合作为青年一代创造了学习尖端科技的契机和施展才华、助力强国的广阔空间,将继续秉承“笃实严谨、开放包容”的学院精神,锤炼个人品格,提升竞争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中德关系历经洗礼,朝着良好的态势发展。上海电机学院凯撒斯劳滕智能制造学院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论述,坚持加强党对中外合作办学的领导,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坚持立德树人,以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围绕临港新片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聚焦智能制造领域,深化中德交流合作,形成可借鉴可复制的德国经验助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为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和长三角、临港新片区培养更多优秀的智能制造应用型国际化人才积极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