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海拾贝——
如何脱离“成瘾”的生活
本期心海拾贝为大家带来一期“如何脱离‘成瘾’的生活”。
PART 1
成瘾的表现
我们生活中充满着各种成瘾的行为,这是不是你:
·很困,但坚持刷短视频,觉得并不好看,并且知道第二天会睡不够、很难受,但就是停不下来
·明明有很多工作和作业,但是躺在宿舍不想动,刷刷视频,打打游戏,甚至吃饭也不想下楼
·玩游戏看到好看的皮肤就想买,即使有点贵,在刚出的折扣期间还是会买
我们常常认为,成瘾距离自己很远,它代表着某种疾病,甚至与“犯罪”挂钩。而事实上,不断有研究表明,人可能会对行为产生类似于对成瘾物质一样的“上瘾”。
需要知道的是:任何能给人带来愉悦的事物,都有可能令人成瘾。当然,不表示所有这类行为都是成瘾——判断“一个人对某种行为的执迷”是不是成瘾,取决于行为背后的动机。
可以这样理解,成瘾与否主要看两点:
1)行动是出于自身需求,还是出于逃避;
2)行为本身是否会对行动者造成损害。
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人沉迷工作,只是因为生活寂寞,不愿意回家面对空虚,就可能是一种成瘾;而一个人享受工作,同时ta有非常健康的其他层面的生活,那就更可能是一种热爱。
PART 2
为什么会成瘾
在校园生活中,我们会有许多课程,空闲时间很少,那么就很难做到用四节课的空余时间去消化四节课的内容。所以当我们学得不够精益还不能应对考试的时候,就会产生焦虑感。而面对如此的焦虑感,有的人选择了去花更多的时间学得更加扎实,而有的人选择了以刷短视频、打游戏等方式来短暂的缓解焦虑。对于第一部分同学,他们的焦虑是可以长久消除的,因为他们可以应对考试、给老师、父母、自己一个交代;而对于第二部分同学来说,短暂的消除焦虑只会迎来长期的痛苦,因为最终还是要面对考试,但是如果在短暂的缓解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又有一部分同学选择继续以这种方式来逃避自己的任务,长时间的逃避便造成“成瘾”
在这个时代生活,是一件挺难的事情。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与此同时,全球化和社交媒体让世界变小,我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清晰地看见了极少数人对于极其美好的生活的描绘。我们面对着空前庞大的空虚感和痛苦感;越来越不能同情和信任他人,认识的人越来越多,朋友却越来越少;习惯于一个人呆着,却无法忍受孤独和空白的无聊感。 在意义感和联结的缺失下,只能通过“成瘾”进行替代性的、功能性的补足——短视频、直播、游戏,这个时代独特的精神鸦片应运而生,被不断生产出来,填补现代人心灵的空虚。
PART 3
成瘾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影响
这种成瘾性的行为带给我们的,是暂时的安慰和长久的缺失。 从短期来看,“成瘾”的确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它不仅能帮助我们避免或暂时摆脱那些痛苦的感受,例如无聊、孤独、焦虑、内疚、愤怒、悲伤等,还能通过即时刺激,为个体带来愉悦和满足。 但总是渴望逃避痛苦,不断选择短期的安慰,代价就是放弃长期以后的幸福可能。 短期的愉悦过后,我们还是得面对我们的任务,考试。并且我们会有一种内疚感,会感到后悔浪费那么多时间,心理会变得更加紧张、焦虑。
PART 4
如何从“成瘾”的生活中逃脱
Johann Hari在他的Ted Talk《Everything you think you know about addiction is wrong》中指出,“上瘾”的核心是“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这里我给大家几个小tips:
1.接受自己的有限性
我们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自己的目标,把大目标拆成容易完成的小目标,会提高自信和满足感,是减少内耗的重要行为。
罗翔老师在书《十三邀》中说过“我们太有限了,因为人要接受事与愿违,我们太有限了,我们只能做我们觉得对的事,然后接受他的事与愿违。”“不要对自己所投入的事情,所看重的事情,拥有不加边际的幻想和热情。”
2.不要逃到手机世界里
我们经常会这样,想去查个资料,没过十分钟,就被推送的娱乐信息所吸引,半天过去,正事也没做成。我们常常会在刷一天手机后,觉得疲惫和空虚,刷完陷入自责中,刷手机的休息,不是真正的休息,是加重内耗的重要原因。
3.拒绝拖延,逼自己迈出第一步
总有人说“很迷茫,想自律,不知道从哪开始。”其实我们是知道要怎么做的,就是不愿拿出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开始第一步。不要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自我否定迟迟不敢出发,人要成长,必须要打破自身所恐惧的事情。
4.放大自身优点,做最真实的自己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有最独特的闪光点,当你开始做回自己,不需要对任何人唯唯诺诺,开始真正享受为自己做主时,此刻就是一种新生。只要你愿意,无论多少岁,都可以为自己改变,为自己勇敢。
5.培养兴趣,让自己充实起来
内耗的根本原因是想太多,任凭自己一直在同一个思想里面钻,最后钻到了一条死胡同。找到具体的事,充实自己,头脑自然不会胡思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