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劳智能制造学院近三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浏览:10作者:2022/09/01 01:41

凯劳智能制造学院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

序言

 上海电机学院凯撒斯劳滕智能制造学院成立于2016年,是学校面向全国、服务长三角、立足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临港新片区先进制造业发展而打造的国际合作、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高地。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本,与德国凯撒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德国不莱梅应用技术大学等德国高校深度合作,汇聚中德双方高校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优质教育资源,吸纳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经验,培养专业知识精、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学院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物流管理三个中德合作本科专业,采取“德语+专业”复合培养的模式,全面引进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采用德语原版教材和课程资源,教学内容与德国大学同步。培养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有优良的德语交流能力。

 学院每年组织学生赴海外合作院校开展长、短期学习交流,组织学生赴企业开展实习实践,接纳国际学生来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跨文化交流活动。学生拥有海外深造、暑期项目、校企合作实习等交流机会,拥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三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签约率均达到100%,主要就职于上海电气、上海振华重工、临港集团等大型国企或跨国企业。部分优秀毕业生进入“柏林工业大学”、“德国多特蒙德工业大学”等TU9德国高校继续深造。

 学院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业工作立足“三全育人”,引导学生在服务国家战略中成长成才,不断提高就业育人成效,促进就业工作内涵式发展,努力实现毕业生更加充分和更高质量就业。

为全面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积极发挥就业创业状况对教育教学的反馈作用,促进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紧密对接,编制和发布《凯劳智能制造学院近三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学院三年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相关分析、发展趋势和特色举措等进行了全面分析和总结,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第一部分:凯劳智能制造学院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一、毕业生规模与结构

1、总体规模与性别分布

 学院2020届毕业生共59人(正常毕/结业28人),其中男生40人,占比67.79%;女生19人,占比32.21%,性别比例为2.11。国内正常毕业27人,延期6人,国外正常毕业1人,延期25人。

 学院2021届毕业生共82人(正常毕/结业32人),其中男生62人,占比76%;女生20人,占比24%,性别比例为3.11。国内正常毕业25人,延期6人,国外正常毕业5人,结业2人,延期42人。

 学院2022届毕业生共81人(正常毕/结业62人),其中男生51人,占比63%;女生30人,占比37%,性别比例为1.71。国内外正常毕业、结业62人,延期19人。

由此可见,因疫情和在德学生学习实际情况,学院从2022届开始,毕业生人数增幅较大,随着全球疫情形势的不稳定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获批后招生规模的扩大,学院今后的毕业生人数将持续增加。

 图1-1 近三年毕业人数



2020届毕业生性别分布

男生40人                        女生19

占比67.79%  占比32.21%


2021届毕业生性别分布

男生62                      女生20

占比76%  占比24%


2022届毕业生性别分布

男生51                        女生30

占比63% 占比37%


 图1-2  近三年毕业生性别分布


2、生源结构

学院2020届毕业生中上海生源23人,占比38.98%;非上海生源36人,占比61.01%

学院2021届毕业生中上海生源17人,占比21%;非上海生源65人,占比79%

学院2022届毕业生中上海生源14人,占比17%;非上海生源67人,占比83%。具体分布如图1-2所示。

由此可见,三年学院毕业生生源结构呈上海本地生源逐年下降,外地生源增加趋势明显。

 图1-3  近三年毕业生生源情况


二、毕业生去向落实率

1、分专业就业率

近三年学院面对疫情爆发以来的种种挑战,坚持就业一把手工程,国内国外齐抓共管,教学与学生工作充分联动,全员参与就业,提高就业精准化指导,实现了三年毕业生总体签约率、就业率双百。(表1-1

 表1-1  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

班级

毕业人数

专业

就业人数

签约率、就业率

中德1621

14

物流管理

14

100.00%

中德1622

1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1

100.00%

中德1623

2

机械电气工程

2

100.00%

中德1721

10

物流管理

10

100.00%

中德1722

16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6

100.00%

中德1723

8

机械电气工程

8

100.00%

中德1821

15

物流管理

15

100.00%

中德1822

26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26

100.00%

中德1823

18

机械电气工程

18

100.00%


第二部分:毕业生就业结构

、毕业生去向分布

 我院2020届毕业生中共有21人签订了就业协议书,占毕业生人数的77.7%;国内升学2人,占毕业生人数的7.4%;国外升学4人,占毕业生人数14.81%

 我院2021届毕业生中共有22人签订了就业协议书,占毕业生人数的68.74%;国内升学2人,占毕业生人数的6.25%;国外升学6人,占毕业生人数18.75%;基层就业1人,占毕业生人数3.12%;自主创业1人,占毕业生人数3.12%

 我院2022届毕业生中共有31人签订了就业协议书,占毕业生人数的49.99%;国内升学1人,占毕业生人数的1.6%;国外求学33人 ,出国率45.16%,其中国外升学6人,占毕业生人数9.67%;基层就业2人,占毕业生人数3.22%

2022年虽受疫情影响,学院毕业生出国率达45.16%,国外升学率:9.67%,学生国际化程度较高。且今年在德同学升学数量和质量较往年有较大突破,学生进入了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德国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等TU9知名大学,国外求学人数与质量明显提升。

 表2-1  毕业生去向分布

年数

统计指标

人数

比例

2020

协议就业

21

77.7%

国内升学

2

7.4%

国外升学

4

14.81%

基层就业

0

0%

自主创业

0

0%

2021

协议就业

22

68.74%

国内升学

2

6.25%

国外升学

6

18.75%

基层就业

1

3.12%

自主创业

1

3.12%

2022

协议就业

31

49.99%

国内升学

1

1.6%

国外升学

6

9.67%

基层就业

2

3.22%

国外求学

27

45.16%

自主创业

0

0%

2-1近三年毕业生去向分布

二、就业单位性质分析

2020届毕业生共有21人签订了就业协议,签约国有企业8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9.6%;签约三资企业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4%;签约中小企业11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4.7%

2021届毕业生共有22人签订了就业协议,签约国有企业11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4.37%;签约三资企业1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12%;签约中小企业10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31.25%

2022届毕业生共有31人签订了就业协议,签约国有企业11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7.74%;签约三资企业5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9.67%;签约中小企业14人,占毕业生总人数的22.58%

 通过对比发现,学院毕业生对国企就业期待较高,三年来毕业生国企就业去向的人数比例较高,且从具体就业企业和岗位来看,选择上海烟草、振华重工、上海电气集团、华力微电子等大型国企居多。其次,外企就业比例逐年增加。随着学院海内外德企资源库的建立,学院外企就业,尤其是德企就业应该会逐年增加。

 图2-2 近三年毕业生去向情况

三、就业地区对比分析

2020届毕业生中,从签约单位地区来看,人数最多的是上海市,占毕业生总人数的82.61%,其他省市就业人数较少。

2021届毕业生中,从签约单位地区来看,人数最多的也是上海,占毕业生总人数的69.23%,四川省和安徽省并列第二,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69%

2022届毕业生中,从签约单位地区来看,人数最多的依旧是上海,占毕业生总人数的79.41%,广东省位居第二,占毕业生总人数的5.88%。(图2-3

 从表中可以看出,学院近三年毕业生在就业地区选择上,相比其他城市,上海依然是毕业生初次就业的首选城市,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多元选择就业地区、引导选择上海就业学生服务临港新片区等,需进一步思考和规划。



 图2-3  近三年毕业生签约地域流向情况

四、就业行业分布

 从三年毕业生就业的行业分布来看(表2-2),制造业是学院毕业就业集中的重点行业,其中,2020年占36.36%2021年占41.66%2022年占57.57%,重点集中在上海电气集团、烟草集团等高端制造业。其次就业行业集中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表2-2  毕业生签约行业分布情况

行业分布

2020

2021

2022

制造业

36.36

41.66%

57.57%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4.5%

4.16%

9.0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8.18%

8.33%

3.03%

教育

4.5%

0%

3.03%

批发和零售业

4.5%

4.16%

3.03%

卫生和社会工作

4.5%

4.16%

0%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9%

4.16%

0%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13.6%

12.5%

6.06%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4.5%

0%

6.06%

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

0%

4.16%

6.06%

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

0%

12.5%

0%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

0%

4.16%

3.03%

建筑业

0%

0%

3.03%

2-5近三年毕业生制造业签约占比

五、国内外升学、出国情况

2020届毕业生升学、出国(境)深造6人,占毕业生人数的22.21%。其中国内升学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7.4%;出国(境)留学4人,占比14.81%

2021届毕业生升学、出国(境)深造6人,占毕业生人数的25%。其中国内升学2人,占毕业生总人数6.25%;出国(境)留学4人,占比18.75%

2022届学院有33人境外学习,毕业生出国率达45.16%,国外升学率:9.67%,学生国际化程度较高。且今年国外求学人数与质量明显提升。在德同学升学数量和质量较往年有较大突破,学生进入了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德国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等TU9知名大学。

 表2-3  近三年毕业生深造录取学校

序号

班级

姓名

国内外大学

1

中德1621

倪雨婷

上海海事大学

2

中德1621

陈书凝

上海大学

3

中德1621

朱文轩

柏林SRH应用技术大学

4

中德1621

姚纯祎

英国卡迪夫大学

5

中德1621

陶国威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

6

中德1621

夏心怡

德累斯顿大学

7

中德1722

王灏

安徽大学

8

中德1722

王卓用

上海电机学院

9

中德1722

王悦之

不来梅大学应用技术大学

10

中德1721

汪茜

凯撒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

11

中德1721

郑皓文

柏林工业大学

12

中德1721

严彩霞

柏林工业大学

13

中德1822

张鸿一

上海理工大学

14

中德1822

陈兴钢

凯撒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

15

中德1822

易子曰

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

16

中德1822

张金刚

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

17

中德1822

代飞

凯撒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

18

中德1822

徐童阳

凯撒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

19

中德1822

许言

凯撒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

20

中德1822

杨欢磊

凯撒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

21

中德1822

黄显峰

凯撒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

22

中德1822

张绮雯

凯撒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

23

中德1822

熊诗韵

凯撒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

24

中德1822

姜天沐

亚琛工业大学

25

中德1822

张陆原

凯撒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

26

中德1822

蒋逸皓

凯撒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

27

中德1823

杨钰岍

凯撒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

28

中德1823

唐道辉

凯撒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

29

中德1823

韩秋禾

凯撒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

30

中德1823

卢延海

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

31

中德1823

陈亦飞

凯撒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

32

中德1823

曹健枫

凯撒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

33

中德1823

栾宇航

凯撒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

34

中德1823

王宇罡

凯撒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

35

中德1821

李慧慧

柏林工业大学

36

中德1821

马松

凯撒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

37

中德1821

郑武翔

凯撒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

38

中德1821

王晓蕊

凯撒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

39

中德1821

马雯雯

凯撒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

40

中德1821

周师彤

凯撒斯劳滕应用技术大学

41

中德1821

符荟洁

新南威尔士大学



第三部分: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发展趋势

一、就业去向落实率保持双百

 学院积极拓宽就业主渠道,加强校企合作,丰富就业市场资源,签约率、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百分百。(图3-1

 图3-1  近三年毕业生就业率及签约率情况


二、留沪就业人数逐年下降

 近年来,新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发挥各自区域优势,创造出大量就业岗位,对人才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而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更加多元化,留沪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和比例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22因疫情影响,选择留在上海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较往年下降比例明显(图3-2)。

 图3-2 近三年毕业生留沪就业情况

  1. 临港新片区就业


 图3-3 近三年毕业生临港新片区就业情况


 近三年学院毕业生选择临港新片区就业一共10人,占毕业生就业的8.19%:学院学生临港新片区就业比例还有待提高,今后在学生择业观引导、产教融合等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对新片区就业引导。

四、专业对口率

 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匹配度,也称为专业对口率,常用作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观测指标。本报告中,我们将“专业对口”和“专业相关”的占比之和称之为“专业匹配度”(图3-3)。

 图3-4  近三年毕业生专业对口率情况

 近三年专业对口率逐年上升,主要是专业相关率的上升,说明毕业生对专业的适应性增强,对行业和职业的认识更加全面和多元化。

五、毕业生薪资状况

 从三年学院毕业生薪资情况来看,薪资水平呈上升趋势,这也反映出学院毕业生岗位质量逐年提升,2022届毕业生初始就业薪资6800元,略高于全校平均水平。

 图3-5近三年毕业生就业薪资

六、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从用人单位评价来看,近三年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评价均在98.8%以上,且对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感到很满意或满意的比例有所上升,分别为95.22%96.88%97.12%。可见学院毕业生能力素质水平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另外,用人单位对本校毕业生各项职业能力素养的满意度评价均在95%以上,特别对国际化程度、专业能力、动手能力的满意度更高,学院人才培养效果进一步得到体现。从毕业生角度来看,近三年毕业生对目前就业岗位的总体满意度均超过98%,始终保持较高水平。


 图3-6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满意度

第四部分:毕业生就业工作举措

一、主动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拓展国内外企业资源

 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学院高度重视国内外资源共享,校企政联合培养,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模式,主动适应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深挖就业资源。2022年,结合学院十四五规划,学院在建设海内外德企企业库的发展目标下,克服疫情种种困难,通过线上直播带岗、暑期访企拓岗等模式,先后与中鼎集团海外公司和上海四家分公司、西德克精密拉伸技术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疫情爆发以来,在就业办的大力支持下,学院积极转变就业推介方式,组织和参与3场带岗直播,积极为学生搭建云求职平台,效果良好。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尤其是在德企业资源的拓展,帮助在德同学搭建实习、就业桥梁。同时将一批批“海外名师”、企业导师请进课堂,聘任“企业家辅导员”,建立与企业定向人才培养方案,每年定期组织学生赴高端智能制造企业参观、实习等环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深入开展产教融合,凸显人才培养优势

 学院以三全育人为契机,立足智能制造领域,聘请企业导师、作为学生的思政导师和专业导师,从课程共建、实习基地共享等方面实现企业参与“共建”、“共培”,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凸显学院人才培养特色。

 为做好学院十四五规划,学院积极建立国内外德国企业实习中心。相继与德国汉堡港口与物流股份公司、德国伦茨(上海)传动系统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拓展国内外的毕业实习基地。2022年学院成功与中鼎集团达成共识,在德国建立海外实习基地,并成功推荐在德学生两人进入中德集团在德公司实习。

 以产教融合为目标,深挖校企合作模式,形成校企“人才培养——实习基地建设——就业市场培育”的联动合作模式,通过探索校企共建课程、共建产业学院、共建实习基地等形式,不断开拓企业资源。

三、精准对接国内外学生,提高毕业生就业服务精准性

 学院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全员参与“一对一”精准帮扶,实行“一生一策”动态管理,学院针对国内外同学不同情况,多措并举、高效推进,积极拓展就业服务的广度,提升个性化就业施策的精度。针对国内同学按就业意向(考研、出国、参军、不同企业性质就业)分类指导,并针对贫困家庭、少数民族学业困难等毕业生群体的具体情况,建立帮扶台账,做到分类帮扶、精准发力。充分挖掘校友、行业企业等社会资源,优先为困难群体推荐岗位,确保困难群体就业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掉队,保证毕业生就业率和签约率实现双百。

 针对在德同学,从日常学习、心理状况、疫情防控、职业规划等方面每个月跟进国外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状况,提供一对一的学业咨询与指导服务,针对目前在德学生一部分已经完成在德学业准备继续升学,一部分还有少量课程正在修读,少部分同学存在一定的学业问题等,不同情况分类跟进与指导,强化在德学生学习共同体建设。

3


电话:+0086-21-38221208

邮箱:guozy@sdju.edu.cn

中德智能制造学院

Copyright ©2016-2018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