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问天 “思政+航天”跨界对话——国际教育党总支、航空学院党总支、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开展中心组联学

浏览:10作者:2025/04/27 08:28

424日,时值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在凯劳智能制造学院212教室,不时传来阵阵热烈的掌声。国际教育党总支、航空学院党总支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围绕“筑梦航天 ‘智’造未来”主题联合开展中心组学习。思政导师与航空专家共上一堂思政课,将千年古诗意境与航天强国使命交融,通过“思政+航天”跨界对话,激励师生以千年问天基因铸魂,以智能制造技术强骨,传承航天精神,勇担时代重任。国际教育党总支副书记石冶主持了这次学习会。


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范冬姣首先介绍了学校思政教师联系二级学院制度。国际教育党总支书记何宁、航空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苏庆刚向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旭、朱俊艺、郭俊膺三位老师颁发“思政指导员”聘书。


本次报告会分两个篇章进行。首先,张旭、朱俊艺、郭俊膺三位思政指导员分别从“中国航天:从仰望到抵达的千年跋涉、文明基因里的问天精神、星空与齿轮的交响曲”三个维度联袂开讲,揭示了航天精神的传承密码与时代价值。张旭以《礼记·礼运》“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开篇,引领师生重温了两弹一星精神,强调了“航天精神是刻在民族骨血中的文化基因”。朱俊艺从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到钱学森奠基中国航天事业的千年求索,从工匠鼻祖鲁班到当前我国卡脖子技术清单,呼吁青年学子“以航天精神铸魂,以工匠精神立身”。郭俊膺通过对比《春江花月夜》的诗意与“嫦娥探月”的壮举,诠释了“古典浪漫与科技理性的琴瑟和鸣”,强调了智能制造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文明跃升的实践哲学。


紧接着,航空学院副院长邱福生教授以“逐梦苍穹:航空航天精神的传承与启示”为题,从历史溯源、精神内核、当代启示三个层面,从嫦娥奔月神话到明代万户飞天实验,展现“敢上九天揽月”的东方勇气;对比古埃及圣甲虫翅膀图腾、古希腊伊卡洛斯寓言,提出“探索需平衡激情与理性”的哲学思考;以天宫课堂“天地互动”与马斯克火箭回收技术为例,强调“传统航天精神与创新技术范式并重”的发展路径,为师生呈现了一场贯通古今、连接中外的航天精神盛宴。

国际教育党总支书记何宁在最后学习交流发言时指出,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开展本次“筑梦航天 ‘智’造未来”主题中心组联组学习别具意义。马院思政老师和航空学院教授共同带来的这场报告精彩纷呈,将钱学森之问、墨子之志、诗月之境、智能制造之技以及航天精神之魂熔铸一炉,激励师生更好地朝着学校建设具有航空航天特色的全国示范应用技术大学目标大步迈进。后续国际教育党总支将持续心怀“国之大者”,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更好地借力思政指导员与专业行业专家,持续深化探索合力育人新路径,讲好大思政课,努力培养更多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卓越的现场工程师。

凯劳学院教工时雨芃

通过思政指导员与航空教授的精彩分享让我深刻感受到航空航天事业的伟大与人文精神的交融。未来,我将把航天人的创新精神、工匠品质和人文情怀融入教学管理工作,激励学生以智造之力助力国家航天梦想,在“精益求精”中追求卓越,在“智造未来”中践行使命。


凯劳学院中德2123 高一凡

此次学习报告不仅拓宽了视野,也激发了对综合学科的兴趣与思考。专家老师们深入浅出的授课方式,或激昂或轻柔地讲述了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过去与未来,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重要性和实践价值。通过与航空专家的互动,我不仅学到知识,更懂得了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凯劳学院学生党员中德2123宋振航

思政课里航天员的奉献精神和科研人员的执着追求令我动容。我校首颗卫星的成功发射激励着我们更加努力学习。作为学生党员和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将传承学校“自强不息 追求卓越”电机精神,在工作岗位上努力向一名“大国工匠”看齐。


航空学院飞行2311陈佳鹏

筑梦航天,智造未来。作为航空学院的一份子,参加本次活动受益匪浅。朱俊艺老师通过墨子和鲁班的典故生动形象为我们阐述航空的重要性。邱福生老师对于航空未来的展望,明确了航空的形式不单一,我们更应该掌握交叉融合的专业知识技能,投身国家未来航空事业。


航空学院飞行2312程卓

创新是航空航天事业的重要内核,而中国航天人一直在用智慧钥匙叩响宇宙之门。当传统航天精神注入智能时代的创新基因,我们锻造的不仅是探索深空的钥匙,更是打开未来文明之门的密码,这或许就是我们当代青年最该领悟的航天精神:用智能重构传统,让创新永续传承。



电话:+0086-21-38221208

邮箱:guozy@sdju.edu.cn

中德智能制造学院

Copyright ©2016-2018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