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界目光聚焦进博会,我们是最美的“志愿名片”

浏览:37作者:2025/11/11 02:51

每年深秋,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总能点燃全球热情,国际交流的火花在各个展区绽放。在这场盛会的热闹场景中,来自上海电机学院凯劳学院的6名志愿者,以青春之姿传递着专业与温暖,他们秉承中德合作特色,坚守在不同的岗位,为进博会注入独特的 “电机凯劳力量”。



他们活跃在不同的岗位

凯劳学院的6名志愿者,分别活跃在咨询、人文、文创三个岗位,以精准分工守护每一位参与者的参展体验。为了胜任岗位需求,他们提前投入专项培训:反复打磨场馆布局知识,确保能快速为观众指引路线;深入钻研展会服务细节,更依托学院中德合作办学的文化积累,强化跨文化沟通能力,让每一次协助都兼具高效与温度。

咨询岗位上,冯胜和陈一佳化身 “活地图”,日均解答上百次路线咨询——从展区分布到出入口位置,他们用清晰的指引化解观众困惑。他们与来自台湾省以及其他上海高校的志愿者默契配合,用同一种语言与共同的文化认知,为台胞参展者搭建起“暖心沟通桥”,也为外籍参展商提供全面解答,让咨询服务更添一份亲切。此外他们也依托在凯劳的学习背景,为德国及欧洲展商、观众提供“定制化服务” —— 用中德双语介绍展区内的德国企业展品,为两国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

人文岗位的服务中,瞿康敉、姚晨杨和卢科羽,向中外宾客介绍进博会的人文特色与发展历程,凭借中、英、德三语优势轻松衔接中外沟通,帮外国展商快速理解展会服务,也让中国观众更直观地了解海外展品背后的文化故事。

文创岗位上,杜若瑾细致研究每款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展会中特殊的中国文化主题元素、上海城市文化符号的融入,用双语讲解传递进博会的文化内涵,让小小的文创产品成为连接展会与观众的情感纽带,也让海外友人更易读懂中国文化魅力。

日均数万步的行走、连续数小时的站立、随时响应的需求,都未曾减退他们的热情。有德国展商在咨询后点赞:“没想到在这里能遇到懂德语、了解德国文化的志愿者,沟通太顺畅了,你们真专业!” 有台胞参展者感慨:“和台湾志愿者、电机学院的同学一起交流,感受到了家人的亲切,问题很快就解决了!” 这些认可,正是对他们融合专业能力、多元协作优势与跨文化温度、默默付出的最佳回馈。以青春之名,赴时代之约,在国际舞台上,凯劳学子将带着“专业+德语”的优势走向舞台中央。

他们的进博服务日志

冯胜:

连续六天的咨询岗服务,让我对 “协作” 与 “专业” 有了更深的理解。从最初熟悉场馆布局、梳理咨询高频问题,到后来能熟练衔接中德双语沟通,联合上海海关学院志愿者解答专业流程、配合台湾同胞志愿者服务台胞,每一次协作都让服务更高效。虽然每日要应对上百次咨询、长时间站立,但看到参展者因清晰指引顺利解决问题,便觉得所有付出都值得。这段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沟通能力,更让我体会到跨校、跨文化协作的力量,也为凯劳学院的中德文化特色能助力展会而自豪。


陈一佳:

六天的咨询岗服务,是一场从 “生疏” 到 “熟练” 的成长。初期面对多元需求会紧张,如今已能快速判断参展者需求,精准提供指引。与不同伙伴的协作也让我收获满满:和上海海关学院志愿者搭档,学会从专业角度解答通关问题;与台湾同胞志愿者配合,用亲切交流拉近与台胞参展者的距离;依托学院中德文化积累,为欧洲参展者提供双语服务时,更感受到文化桥梁的意义。每天的忙碌虽累,但参展者的一句 “谢谢” 总能驱散疲惫,也让我明白,咨询岗不仅是指引方向,更是传递展会温度与包容的窗口。



瞿康敉:

六天的人文岗服务,让我在传递文化中收获温暖。从讲解进博会发展历程,到解读中国传统工艺与绿色发展理念,每天都在以文化为纽带,连接不同背景的观众。与国际教育学院外籍志愿者协作时,突破语言壁垒,让外籍观众更懂中国文化;面对老年观众或青少年群体,调整讲解节奏与方式,确保每一次服务都贴心到位。这段经历让我发现,人文岗的核心不仅是知识传递,更是用细节传递关爱——放慢语速、调整参观角度,这些小事都能让观众感受到尊重。六天的服务虽短,却让我对 “人文关怀” 有了更具体的理解。


杜若瑾:

六天在文创岗的服务,让我对 “文化传递” 有了新的认知。每日与国际教育学院外籍志愿者搭档,围绕进博会文创产品为游客提供咨询与推荐服务:向不同需求的游客介绍文创背后的设计理念与纪念意义,如展会标志、城市地标等元素的内涵;外籍志愿者则协助接待国际游客,搭建语言沟通桥梁,帮助他们理解文创价值。服务中,我们根据游客需求精准推荐,从适合馈赠的礼品到个人收藏的纪念物,力求让每一位游客都能选到满意的产品。虽然每日接待量较大,但看到游客拿着文创产品满意离开,便觉得这份工作充满意义 —— 小小的文创,不仅是展会的记忆载体,更是传递上海文化与展会温度的纽带。


姚晨杨:

连续六天坚守人文岗,每天都在与 “文化” 和 “人” 打交道,收获颇丰。无论是向游客介绍展会的人文特色,还是联合外籍志愿者为国际观众解读中国文化内涵,每一次讲解都是一次文化交流的尝试。服务中,我会根据观众群体调整沟通方式:对青少年用生动语言激发兴趣,对成年观众侧重文化深度解读,对特殊需求观众给予额外关照。虽然每日重复讲解会有疲惫,但看到观众认真倾听的眼神、听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赞叹,便充满动力。这段经历让我明白,人文岗是展会的 “文化名片”,我们的每一句话,都在为跨文化理解搭建桥梁。


卢科羽:

六天的人文岗服务即将结束,回顾这段时光,满是对 “责任” 与 “温度” 的感悟。每日在展区内为不同观众提供讲解服务,从进博会的发展故事到展品背后的文化意义,始终以耐心态度传递信息。与团队协作时,和外籍志愿者配合默契,共同化解语言障碍;面对观众的疑问,无论大小都认真解答,甚至主动提供参观建议。服务中,有观众因我们的讲解更懂中国文化,也有特殊群体因贴心服务顺利参观,这些瞬间都让我觉得付出有价值。这段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表达能力,更让我懂得,志愿服务的意义在于用专业与真诚,让每一位观众都能感受到展会的人文魅力。





电话:+0086-21-38221208

邮箱:guozy@sdju.edu.cn

中德智能制造学院

Copyright ©2016-2018 版权所有